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你好!欢迎来到学习娃,一起开启学习通关之路。
广告位
学习娃查询工具汉语词典
汉语词典
汉语词典

汉语词语拼音 汉语解释

词语知识

上一个:意思

下一个:意见

意识

【拼音】: yì shí
【注音】: 一ˋㄕˊ
【词性】: 名词、动词。
【结构】: 意(上下结构)识(左右结构)
【简体】: 意识
【繁体】: 意識
  • 解释explain
  • 词语造句
词语解释
⒈ 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英:consciousness;⒉ 觉察;发现。例:她不高兴啦,我并没意识到。英:beconsciousof;awaketo;realize;意识[yìshi]⒈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英consciousness;⒉觉察;发现。例她不高兴啦,我并没意识到。英beconsciousof;awaketo;realize;
基础解释
(名)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②(动)觉察。
引证解释
⒈ 识见。引:汉王充《论衡·实知》:“众人阔略,寡所意识,见贤圣之名物,则谓之神。”《北齐书·文宣帝纪》:“高祖尝试观诸子意识,各使治乱丝,帝独抽刀斩之,曰:‘乱者须斩。’高祖是之。”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此怪大佳,其意识在綺罗人上。”⒉ 指先入之见。引:宋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二:“子之所陈,心存意识,或欲周知,何从皆得?”⒊ 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引:柳青《铜墙铁壁》第二章:“我那阵农民意识太重,总想回家安贴一下老娘。”韩北屏《非洲夜会·酋长的故事》:“大多数的酋长总有一定的民族主义意识,特别是那些偏僻的边远的地方。”⒋ 觉察;感觉。引:阿英《夜》:“她意识着这一定又是敌人在扫射自己的同志。”茅盾《喜剧》一:“连同乡会也是委员制了么?他这才更明晰地意识到世界确是换了一个样子了。”⒌ 谓自觉抱有某种目的。引:冰心《超人》:“随手拿起一本书来,无意识的看着。”丁玲《一九三〇年春上海(之一)》五:“不过他咽住了,他怕子彬多心,以为他是有意识讥讽他。”⒍ 佛教语。佛教六识之一,即由意根所起之识,亦称法识。引:南朝梁武帝《浄业赋序》:“除此二障,意识稍明,内外经书,读便解悟。”章炳麟《国故论衡·辨性上》:“意根之动,谓之意识。”⒈识见。引汉王充《论衡·实知》:“众人阔略,寡所意识,见贤圣之名物,则谓之神。”《北齐书·文宣帝纪》:“高祖尝试观诸子意识,各使治乱丝,帝独抽刀斩之,曰:‘乱者须斩。’高祖是之。”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此怪大佳,其意识在綺罗人上。”⒉指先入之见。引宋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二:“子之所陈,心存意识,或欲周知,何从皆得?”⒊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引柳青《铜墙铁壁》第二章:“我那阵农民意识太重,总想回家安贴一下老娘。”韩北屏《非洲夜会·酋长的故事》:“大多数的酋长总有一定的民族主义意识,特别是那些偏僻的边远的地方。”⒋觉察;感觉。引阿英《夜》:“她意识着这一定又是敌人在扫射自己的同志。”茅盾《喜剧》一:“连同乡会也是委员制了么?他这才更明晰地意识到世界确是换了一个样子了。”⒌谓自觉抱有某种目的。引冰心《超人》:“随手拿起一本书来,无意识的看着。”丁玲《一九三〇年春上海(之一)》五:“不过他咽住了,他怕子彬多心,以为他是有意识讥讽他。”⒍佛教语。佛教六识之一,即由意根所起之识,亦称法识。引南朝梁武帝《浄业赋序》:“除此二障,意识稍明,内外经书,读便解悟。”章炳麟《国故论衡·辨性上》:“意根之动,谓之意识。”
网友释义
人的意识产生于脑部。人的大脑、小脑、丘脑、下丘脑、基底核等,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各种感觉信息,经脑神经元逐级传递分析为样本,由丘脑合成为丘觉,并发放至大脑联络区,令大脑产生觉知,即人的意识。
国语辞典
⒈ 泛指一切精神活动。如知觉、记忆、想像等皆属之。⒉ 觉察、警悟。例:如:「他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⒊ 佛教用语。对一切现象能产生分别作用的心。引:《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一》:「意识相应散慧,名为计度分别。」意识[yìshì]⒈泛指一切精神活动。如知觉、记忆、想像等皆属之。⒉觉察、警悟。例如:「他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⒊佛教用语。对一切现象能产生分别作用的心。引《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一》:「意识相应散慧,名为计度分别。」
辞典修订版
泛指一切精神活动。如知觉、记忆、想像等皆属之。觉察、警悟,如:「他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佛教用语。对一切现象能产生分别作用的心。《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一》:「意识相应散慧,名为计度分别。」
辞典简编版
泛指一切精神活动。如知觉、记忆、想像等。 【造句】疲惫或酒后意识不清,最好不要开车上路。特定的观念或思考形态。 【造句】本土意识、民族意识觉察、警悟。 【造句】他意识到事态严重,才开始紧张了起来。
其他释义
①人脑的特殊机能和活动,是人所特有的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对物质来说,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在劳动的基础上同语言一起产生,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意识对物质的反映是能动的。符合客观实际的意识能使人的行动具有目的性、方向性和预见性,对物质的发展进程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则起阻碍作用。在阶级社会中,反映社会现象的意识形态一般都具有阶级性。在哲学上,当意识与思维都用以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时,可以通用,但意识范围更广,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还包括人的情绪、意志、良心等。②觉察;感觉。常与“到”字连用:大家沉默不响,才意识到话说过了头。
近义词
意志 认识 神识
近义词
无意
意识

没有忧患意识和相应行动,我们就不能立于不败之地。

旧社会的残渣余孽虽已清除,但其落后意识,不良习气至今犹存,还有一定市场。

水火无情,我们都应该提高防范意识

他恍惚意识到他和牲口区别不大了。

我终于意识到我们的爱不过是一场飞来横祸。

对同学们思想认识水平的检测,包括道德素质、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乃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

有些学生缺乏竞争意识,甘居中游,以为只要每科及格就万事大吉了。

这里讲得有些吹毛求疵,但大家一定要有这个意识

这次春游,一出发他们就各行其是,一点统一行动的意识也没有。

你不但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造谣惑众!

更多 >>

字义分解

(1)(名)意思:同~|来~|词不达~。

(2)(名)心意;愿望:中~|任~。

(3)(动)意料;料想:~外|出其不~。

shí

[ shí ]

1. 知道,认得,能辨别:识辨。识破。识相(xiàng )。识途老马。

2. 所知道的道理:知识。常识。

3. 辨别是非的能力:见识。远见卓识。

[ zhì ]

1. 记住:博闻强识。

2. 标志,记号。

趣味知识

  •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1、进入页面;2、修改密码;3、填报须知;4、查看个人基本信息;5、志愿类别选择;6、填写志愿和修改志愿;7、填写或修改志愿结束后,单击页面底部的[保存并提交]按钮,则所填写的志愿数据将得到保存,保存即表示该批次志愿已经提交。

  • 新疆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新疆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新疆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新疆高考志愿填报方式:1、建议考生上网填报志愿前,先将选报的志愿填写到志愿草表上。2、登录指定网页后输入信息。3、首次登录后必须修改密码。4、选择批次填报志愿。5、检查核对。6、保存志愿信息后退出。

  • 北京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北京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北京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1、考生用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系统。2、阅读承诺书并确认。3、进入填报页面。4、点击要填写的批次,进入志愿填写页面。5、如果考生在填报过程中需要修改志愿者信息,可以在指定时间内进行自愿修改。6、考生自愿验证正确后,安全退出系统。7、各阶段自愿填写完成后,系统将关闭3小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