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你好!欢迎来到学习娃,一起开启学习通关之路。
广告位
学习娃查询工具百家姓
百家姓
百家姓

百家姓查询 特殊百家姓

热门搜索:

尼姓相关知识

  • 起源
  • 历史名人
  • 姓氏源流
起源

国内姓氏发祥最多的地方

夏建过国,古人以国为姓,这是过姓的起源。

夏帝相时,寒浞乱政,忠于夏王朝的过国、戈国的两位君主自杀于东莱山(今大基山)中明岭下。二位君主原是姒姓亲弟兄,古人以国为姓,过国君的儿子叫过悻,戈国君的儿子叫戈岿。过悻和戈岿同族人们埋葬了两位君主,筑一石室供起两位君主牌位。为避寒浞追杀,他们各自改换姓氏逃生,行前约好,待复国后再回来为二君主重修坟墓。

四十年后,帝相的遗腹子少康在过悻、戈岿及夏朝众遗臣的帮助下,消灭了寒浞势力。过悻和戈岿复国后,同当年逃往各地的族人依约来到东莱山。他们重修了老君主的坟墓,重修了祭室,立碑刻铭,还建了“刺血亭”和“暴寒亭”来记住这段历史。后来,这里一直未断祭祀活动。

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清明日,在山阳令过歧与朝廷祠祀令戈平和大长秋柯及率领下,过氏后裔中的过、戈、柯、任等姓人来东莱山祭祖。当时分散在胶东、特别在东莱居住的过氏后裔们也来祭祖。族人相见分外亲热,他们共同出资,重修了祖墓、二侯祠及墓前设施,在墓左摩崖上刻了“过灌戈鄩二侯遗烬”八个大字和“秦皇帝三十五年清明日,过戈氏后裔共镌共祭”十九个小字。还破天荒地修了一座昊天大帝庙(后世称玉皇大帝庙)。

他们粗略地数算了一下,因为夏时躲避寒浞追杀和其他缘故,族人改换的姓氏已有过、戈、柯(全部)、任(大部)、国、郭、夏、姒、士、施、龙、殷、相、倪、尼、刘(部分)等十六个了。他们依旧制将改换的姓氏记于祖谱,并在刺血亭中立碑刻铭,以示宗族之传。

宋代绍兴初年,淮南任伯雨来二侯祠祭祖,称此处为十六姓氏发祥地。后来,人们便一直这么传。据考证,在中华姓氏中,一氏衍生十六姓的事此为唯一。而自古至今,十六姓氏共祭一祖的事也实为罕见。

大基山二侯祠是国内发祥姓氏最多的地方,在二侯祠之左的碑林内,全国各地过氏十六姓的颂祖诗文,就能说明这事。

五、年代最久远的宗族谱

公元前两千多年前,大禹建夏朝,他封本族人姒邰的长子旻灌为过国君,封其次子旻鄩为戈国君。古人以国为姓,这是过、戈二姓的起源。

夏王朝传到帝相时,寒浞乱政,大力杀戮忠心保卫夏政权的臣民。过国君旻灌和戈国君旻鄩自杀于东莱山,旻灌的儿子过悻和旻鄩的儿子戈岿为避寒浞追杀,同族人们改换姓氏逃往各地、

四十年后,少康帝复国。过悻和戈岿同族人们重会于东莱山。大家将由过、戈改换的共十六个姓氏依制记入族谱。后来一代代不断续记,并将族中一代代的名人特别记出来。

秦始皇三十五年,山阳令过歧率族人到东莱山祭祖。他们除将过氏衍生的十六姓记入族谱外,还注明了衍生姓氏的先人在夏时逃在何地、成为何地衍生姓氏的始祖。此事在《山阳令歧叙太古宗源》一文中说得很清楚。

今东莱山“二侯祠” 内,有完整的过氏十六姓《太古宗支谱》。谱上一世祖记为过、戈两国第一代君主的父亲姒邰,而二世祖除记有过、戈两国第一代君主的名讳外,还列有当年改换姓氏逃往外地的过氏族人,而这些逃往外地的过氏族人名字下,又标明了其是某地的某姓始祖。

三世、四世及以下各世都有记录。每遇某地某代有迁徙者,也必注有迁在何地、是为该地某姓始祖的文字。标注分明,条理十分清楚。

《太古宗支谱》自夏代至宋初详记七十余代,其历代较有名的人物也

尽有记载,可谓是年代最久远的宗族谱了。如今,《太古宗支谱》已成为全球华

人中一氏十六姓追记“家谱”的依据,一直受着各地过、戈氏后裔来此寻根者的祭拜。

一、尼ní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辽宁之清原,山东之平度、龙口,山西之太原,江西之崇仁,浙江之椒江,云南之泸水,四川之通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傈僳族有此姓。《续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初见於《姓苑》。《姓氏考略》注其源:

1、“以尼山为氏。”尼山,或称尼丘山,在今山东曲阜县东南六十里。

2、又注:“夷人亦有尼姓。”

3、《姓氏词典》注云:“河南上蔡有尼庄,多此姓。”此当以姓名庄,因地为氏。

4、清代满族姓尼佳改为单姓“尼”。见《满族姓氏录》。隋代有尼洛周;明代有尼养德,洛阳教谕;又有尼江,正德举人。

二、尼

尼姓分布:浙江上虞、余姚、江苏高淳、武进、山东长清、新泰、河南临颖、安徽淮南、台湾高雄、台北、辽宁、北京、内蒙古包头等地均有此姓。

尼姓起源:

1、见《姓苑》。一说,当以尼山(在山东曲阜东南20里)为氏。

2、金时女真人姓,见《高丽史》。清满洲八旗姓尼佳氏,后改为尼氏。

3、蒙古族姓。

尼姓名人:

尼仇刀,金时女真宁塞将军,见《高丽史》。尼养德,明时山东益都人,洪武初由儒士举河南洛阳教谕。

历史名人

尼姓古代名人

尼养德明朝初年,据《益都县志》,明朝初年有叫尼养德,是个儒士,任教谕的职务。明朝有尼江,明武宗正德年间举人。

尼江明朝,明朝有尼江,明武宗正德年间举人。

尼良直明朝,河北巨鹿人,为明朝举人。

姓氏源流

一、尼ní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辽宁之清原,山东之平度、龙口,山西之太原,江西之崇仁,浙江之椒江,云南之泸水,四川之通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傈僳族有此姓。《续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初见於《姓苑》。《姓氏考略》注其源:

1、“以尼山为氏。”尼山,或称尼丘山,在今山东曲阜县东南六十里。

2、又注:“夷人亦有尼姓。”

3、《姓氏词典》注云:“河南上蔡有尼庄,多此姓。”此当以姓名庄,因地为氏。

4、清代满族姓尼佳改为单姓“尼”。见《满族姓氏录》。隋代有尼洛周;明代有尼养德,洛阳教谕;又有尼江,正德举人。

二、尼

尼姓分布:浙江上虞、余姚、江苏高淳、武进、山东长清、新泰、河南临颖、安徽淮南、台湾高雄、台北、辽宁、北京、内蒙古包头等地均有此姓。

尼姓起源:

1、见《姓苑》。一说,当以尼山(在山东曲阜东南20里)为氏。

2、金时女真人姓,见《高丽史》。清满洲八旗姓尼佳氏,后改为尼氏。

3、蒙古族姓。

尼姓名人:

尼仇刀,金时女真宁塞将军,见《高丽史》。尼养德,明时山东益都人,洪武初由儒士举河南洛阳教谕。

展开全部
尼姓排名
  • 最新 排名:526

  • 2018年 排名:无

  • 2014年 排名:无

  • 2013年 排名:无

  • 2007年 排名:无

  • 2006年 排名:无

  • 1995年 排名:无

  • 1987年 排名:无

  • 1982年 排名:无

  • 明朝 排名:无

  • 元朝 排名:无

  • 宋朝 排名:无

  • 北宋 排名:无

【拼音】:

【笔画】:5

【结构:】:半包围结构

【部首:】:

【注音:】:ㄋㄧˊ

【笔顺编号:】:51335

【姓名学:】:姓,多用女性

【字意五行:】:

【部外笔画:】:2

【字型分析:】:半包围结构

笔顺

1

横折

横折

2

横

3

撇

4

撇

5

竖弯钩

竖弯钩

尼性相关词语

趣味知识

  •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1、进入页面;2、修改密码;3、填报须知;4、查看个人基本信息;5、志愿类别选择;6、填写志愿和修改志愿;7、填写或修改志愿结束后,单击页面底部的[保存并提交]按钮,则所填写的志愿数据将得到保存,保存即表示该批次志愿已经提交。

  • 新疆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新疆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新疆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新疆高考志愿填报方式:1、建议考生上网填报志愿前,先将选报的志愿填写到志愿草表上。2、登录指定网页后输入信息。3、首次登录后必须修改密码。4、选择批次填报志愿。5、检查核对。6、保存志愿信息后退出。

  • 北京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北京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北京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1、考生用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系统。2、阅读承诺书并确认。3、进入填报页面。4、点击要填写的批次,进入志愿填写页面。5、如果考生在填报过程中需要修改志愿者信息,可以在指定时间内进行自愿修改。6、考生自愿验证正确后,安全退出系统。7、各阶段自愿填写完成后,系统将关闭3小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