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你好!欢迎来到学习娃,一起开启学习通关之路。
广告位
学习娃查询工具新华字典
新华字典
新华字典

生字速查 部首拼音查字

热门搜索:

【拼音】:

【笔画】:13

【结构:】:左右结构

【部首:】:

【注音:】:ㄘˊ

【笔顺编号:】:3122514143112

【姓名学:】:常用字,多用男性

【部外笔画:】:6

【字型分析:】:左右结构

【繁简对应:】:

上一个:

下一个:

十三

笔顺

1

撇

2

横

3

竖

4

竖

5

横折

横折

6

横

7

点

8

横

9

点

10

撇

11

横

12

横

13

竖

基本解释

(1)(名)优美的语言:~令。

(2)(名)古典文学的一种体裁:楚~。

(3)(动)告别:~行。

(4)(动)不接受;请求离去:~职。

(5)(动)躲避、推托:万死不~。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2) 同本义

辞,讼也。——《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

善于辞案条教。——《后汉书·周纡传》。注:“辞案犹今案牍也。”

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书·吕刑》

(3) 口供

明清于单辞,无或私家于狱之两辞。——《书·吕刑》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礼记·大学》

其次不辱辞令。——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辞布者。——《周礼·司市故书》。司农注:“辞布,辞讼泉物者也。”

狱辞无谋故者。——方苞《狱中杂记》

有诏即讯,辞服。——《汉书·赵君韩张两王传》

使犯死者自春而穷其辞。——柳宗元《断刑论下》

(4) 言辞;文辞

安定辞。——《礼记·曲礼》。疏:“言语也。”

不以文害辞。——《孟子》。注:“诗人所歌咏之辞。”

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荀子·正名》。注:“说事之言辞。”

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司马迁《报任安书》

(5) 又

其次不辱辞令。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6) 又如:辞色(言辞和容色);辞容(表情;面色);辞旨(言语或文章的主旨、含意)

(7) 特指政令之词

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三国志》 裴松之注引

(8) 借口,口实

君子疾夫舍日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论语·季氏》

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资治通鉴》

(9) 又如:辞头(说法;借口)

(10) 中国古代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体裁,也叫赋,或辞赋并称

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梁启超《谭嗣同传》

(11) 又如:楚辞

(12) 古体诗的一种 。如:木兰辞

动词

(1) 说讲

使人辞于狐突。——《礼记·檀弓》。注:“告也。”

无辞不相接也。——《礼记·表记》。注:“辞所以通情也。”

无伤也,请辞于军。——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2) 辞别;告别

朝辞白帝彩云间。—— 李白《早发白帝城》

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吕氏春秋·士节》。注:“辞者别也。”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北朝乐府《木兰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 又如:不辞而别;辞朝(进朝辞谢皇帝);辞世颂(遗书);辞年(辞岁。除夕之夜)

(4) 推却不受

以王父命辞父命。——《公羊传·哀公三年》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吕)蒙辞以军中多务。——《资治通鉴》

(5) 又如:辞让(推让);辞不获命(辞谢推让而未获允许)

(6) 审讯

单于使 卫律召 武受辞。—— 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7) 遣去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左传》

辞八人者,而后王安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8) 解雇,免职 。如:他被张老板辞了;辞馆(辞去书塾的教职)

康熙字典

辞【未集下】【舌部】 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7画

《正韻》詳兹切,音詞。俗辭字。《佩觿集》曰:辭亂从舌,其蕪累有如此者,然循用旣久,今亦不廢。《正字通》俗辭字。《佩觿集》辭、亂从舌,其蕪累有如此者。乱。(辭)〔古文〕𤔧《唐韻》似兹切《集韻》詳兹切,𠀤音詞。辭說也。《易·乾卦》修辭立其誠。《書·畢命》辭尚體要。

《說文》訟辭也。《周禮·秋官·小司𡨥》以五聲聽其獄訟,一曰辭聽。《書·呂𠛬》明淸于單辭,罔不中聽獄之兩辭。《疏》單辭謂一人獨言也,兩辭謂兩人競理也。

與辤同。《正韻》卻不受也。《書·大禹謨》稽首固辭。《中庸》爵祿可辭也。

謝也。《前漢·韓王信傳》溫顏遜辭。

別去也。《楚辭·九歌》入不言兮出不辭。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辭【卷十四】【辛部】

訟也。从𤔔,𤔔猶理辜也。𤔔,理也。𤔲,籒文辭从司。似兹切文六重三

说文解字注

(辭)說也。今本說譌訟。廣韵七之所引不誤。今本此說譌爲訟。訩字下訟譌爲說。其誤正同。言部曰。說者、釋也。从𤔔辛。會意。似茲切。一部。𤔔辛猶理辜也。釋會意之恉。依小徐本訂正。

辞典解释
【辞】的解释(来源:辞典修订版)
基本字义

读音:
怎么读:

  • 名词 辩讼的话。《说文解字.辛部》:「辞,说也」。《周礼.秋官.乡士》:「听其狱讼,察其辞。」
  • 名词 叙述、说明的语言文字。通「词」。  【组词】:「言辞」、「措辞」。《易经.系辞下》:「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
  • 名词 口实、话柄。  【组词】:「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宋.辛弃疾〈论荆襄上流为东南重地〉:「朝廷固无辞以罪之也。」
  • 名词 文体名。起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屈原为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汉人集屈原、宋玉等人作品为楚辞,后人因称此类赋体文学为「辞赋」或「辞」。
  • 动词 告知。《周礼.夏官.太仆》:「王不视朝,则辞于三公及孤卿。」汉.郑玄.注:「辞,谓以王不视朝之意告之。」
  • 动词 推却、不接受。  【组词】:「推辞」、「辞谢」、「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 动词 告别。  【组词】:「告辞」、「辞行」。《战国策.赵策三》:「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 动词 责备。《左传.昭公九年》:「晋梁丙、张趯率阴戎伐颍,使詹桓伯辞于晋。」晋.杜预.注:「辞,责让也。」
  • 动词 解雇、解聘。参见「辞退」条。
【辞】的解释(来源:辞典简编版)
基本字义

读音:
怎么读:

  • 推却、不接受。  【组词】:推辞、辞谢
  • 告别、离开。  【组词】:告辞、辞行、辞职
  • 叙述、说明的语言文字。通「词」。  【组词】:言辞、措辞、辞藻
  • 起于战国时期楚国的文体。内容多楚地方言及名物,以屈原为代表作家。汉人辑集屈原、宋玉等人相关的作品称为《楚辞》,后人因称此类赋体为「辞赋」或「辞」。
【辞】的解释(来源:小字典)
基本字义
  • 推让。  【组词】:「辞卸」、「辞谢」、「推辞」。
  • 避开。  【组词】:「不辞辛苦」、「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 道别。  【组词】:「告辞」、「辞行」、「辞别」。
  • 解职。  【组词】:「辞职」、「辞退」。
  • 言词、文词。通「词」。  【组词】:「言辞」、「措辞」。
  • 口实、话柄。  【组词】:「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 辞世:死亡。  【组词】:「人已辞世,哭也无益。」
  • 辞岁:除夕夜家人相聚团拜。
百科解释
本词条介绍的是“辞“字的基本信息、基本字义、常用词组及字体的演变过程。

辞字相关知识

辞字的书法
  • 何绍基

    何绍基

  • 曹全碑

    曹全碑

  • 朝侯残碑

    朝侯残碑

  • 杨沂孙

    杨沂孙

  • 衡方碑

    衡方碑

辞的字源演变
  • 小篆

    小篆

  • 楷体

    楷体

辞的字源演变
  • 中国大陆宋体

    中国大陆宋体

  • 台湾细明体

    台湾细明体

  • 日本明朝体

    日本明朝体

  • 韩国明朝体

    韩国明朝体

  • 旧字形

    旧字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