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你好!欢迎来到学习娃,一起开启学习通关之路。
广告位
学习娃查询工具诗词 孟浩然 洗然弟竹亭①
古诗
古诗大全

生字速查 部首拼音查字

孟浩然

孟浩然   mèng hào rán

唐代诗人收录作品:456首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 本    名

    孟浩然

  • 别    称

    诗星、孟襄阳

  • 字    号

    字浩然孟山人

  • 所处时代

    唐代

  • 民族族群

    汉族

  • 出生地

    湖北襄阳

  • 出生时间

    公元689年

  • 去世时间

    公元740年

  • 主要作品

    《送朱大入秦》《宿建德江》《春晓》《临洞庭上张丞相》《与诸子登岘山》等

  • 主要成就

    山水田园诗创作

洗然弟竹亭①

朝代:唐代 作者:孟浩然 复制全文
èr sān píng shēng jié jiāo shēn
huái 怀 hóng 鸿 zhì yǒu líng xīn
jiǎ háo hàn qīng fēng zài zhú lín
shì jiǔ zhōng qín shàng ǒu rán yīn
  • 古诗简介
  • 诗词译文
  • 诗词注解
  • 诗词赏析
① 洗然:诗人之弟。

② 共有:一作“昔有”。 □[脊鸟]□[令鸟]:又作脊令,《诗·小雅·常棣》:“脊□[令鸟]在原,兄弟急难。”后世用□[脊鸟]□[令鸟]以喻兄弟。

③ 毫翰:指文辞。

④ 远:一作“达”。

吾与二三子,平生结交深。

我和你们几个兄弟,一向友爱情谊很深。

俱怀鸿鹄志,昔有鶺鴒心。

共同怀抱鸿鹄大志,都有互相救助之心。

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

高雅情趣借诗文表达,清风亮节存留在竹林。

达是酒中趣,琴上偶然音。

共享饮酒的陶然乐趣,偶奏超俗拔群的雅音。

二三子:语出《 论语 ·述而》

鹄:天鹅。

昔:一作“共。

心:兄弟互相关切的心意。

鶺鴒:一种长脚长尾的小鸟。

逸气:超脱世俗的气概、气度。

假:借助。

毫翰:指毛笔。

清风:指竹亭的清爽,也暗喻人的清操洁行。

竹林:此处有双关意,既切题中的“竹亭”,也是借竹林七贤之游喻指作者与诸弟在竹亭游乐事。

达:旷达。

此诗通过竹亭述志,赞扬了兄弟之间志同道合、友爱情深的思想感情。全诗叙写自己与诸弟很友爱,且都有远大的志向,像古代的竹林七贤一样,常雅集竹亭,饮酒抚琴,以寄托豪情逸气。

在意象运用上,此诗以竹作为清幽和隐逸的意象。竹在古代,是潇洒挺拔、高雅脱俗的逸士的象征。颈联两句的“竹林”有借竹林七贤喻指诗人兄弟之意。这里继承魏晋风度之气,以魏晋的名士风流来刻画兄弟们的高雅志趣,来烘托他们超然脱俗的品格。而“竹林”同时切诗题中的竹亭,作者也是借阮籍(竹林七贤之一)的出世之志来映照自己对遁迹竹林的出世生活的无限向往。

从写作方法上,此诗运用了白描和用典的手法,写了竹亭集会,赋诗饮酒弹琴的和谐场面,写出兄弟之间的友爱之情。

孟浩然诗中常表现出一种“安以乐”的太平气象,在此诗中则具体表现为“逸气”。逸气是一种超脱世俗的气概、气度。陈贻焮《孟浩然诗选》认为,这里的“逸气”表现出孟浩然高雅的心情;“高雅的心情”是抽象的、综合性的体验,也是孟浩然“韵高”的方面。从陈贻焮的赏评中可以看到,在这首诗歌中,孟浩然将原本矛盾的“鸿鹄志”和“竹林”的清逸洒脱、高雅爽朗进行有意识的协调,并且调和得极为自然。此诗是孟浩然的“韵”和“才”能够统一起来的典型例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