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你好!欢迎来到学习娃,一起开启学习通关之路。
广告位
学习娃查询工具诗词 李贺 猛虎行
古诗
古诗大全

生字速查 部首拼音查字

李贺

李贺   lǐ hè

唐代诗人收录作品:403首

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 本    名

    李贺

  • 别    称

    李昌谷、诗鬼

  • 字    号

    字长吉

  • 所处时代

    唐代

  • 民族族群

    汉族

  • 出生地

    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

  • 出生时间

    约790年

  • 去世时间

    约817年

  • 主要作品

    《南园》《马》《吕将军歌》《送韦仁实兄弟入关》《染丝上春机》等

  • 主要成就

    开创“长吉体”诗歌

猛虎行

朝代:唐代 作者:李贺 复制全文
zhǎng chōng zhǎng pēng
sūn jiāo shēng níng
tóu wéi chéng diào wěi wéi jīng
dōng hǎi huáng gōng chóu jiàn háng
dào féng zōu niú āi píng
yòng chǐ dāo shàng léi míng
tài shān zhī xià rén shēng
guān jiā yǒu chéng gǎn tīng
  • 古诗简介
  • 诗词译文
  • 诗词注解
  • 诗词赏析
长弩:一作强弩。

-------------------------

刺藩镇子孙相承,为恶一方。

注:

1:猛虎行:〈〈乐府解题〉〉云:"言君子苦志洁行,常困于险难而功业难就也。"此诗非其意。

2:长戈莫舂,长弩莫抨:〈〈史记〉〉载,鲁败狄于咸,获长狄侨如,富父终甥,舂其喉以戈杀之。舂,冲也。抨,音弸,弹也。

3:乳孙哺子,教得生狞:生狞,生恶。

4:举头为城,掉尾为旌:举其头,可为城,掉其尾,可为旌,言其猛也。掉,举也。

5:东海黄公,愁见夜行:黄公,〈〈西京杂记〉〉云:"东海黄公,能制蛟驭虎,及衰老,不能行其术。"

6:道逢驺虞,好牛哀不平:驺虞,〈〈山海经〉〉云:"驺虞,如虎,五色。"〈〈毛诗〉〉注曰:"驺虞,义兽,白质黒文,不履生 草。" 牛哀,〈〈淮南子〉〉载,公牛哀,鲁人,疾七日,化为虎。其兄启戸而入,牛哀抟而杀之。

7:何用尺刀,壁上雷鸣:雷鸣,宝刀啸吼也。李白〈〈独漉篇〉〉:"雄剑挂壁,时时龙鸣。"

8:泰山之下,妇人哭声:〈〈礼记〉〉载,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使子路问之,曰: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 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9:官家有程,吏不敢听:官家,〈〈万机论〉〉云:"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故曰官家。"

附:

方扶南评曰:举头为城,掉尾为旌,二句本〈〈吕览〉〉,言鲧也。

孙豹人评曰:非熟古谣谚及《独漉》诸篇,不能声口肖似如此。

--------凤尾竹客 撰<李长吉歌诗笺注辑评>---------

长戈莫舂,长弩莫抨。乳孙哺子,教得抨狞。

虽有长戈,却不能把猛虎刺,虽有强弓,却不能把猛虎击。猛虎哺育子子孙孙,要它们像自己一样凶残毒狠。

举头为城,掉尾为旌。东海黄公,愁见夜行。

它把头举起,就像一座城池,它把尾翘起,就像一面旌旗。曾经降伏猛虎的东海黄公,如今怕虎也不敢夜间出行。

道逢驺虞,牛哀不平。何用尺刀?壁上雷鸣。

猛虎途中遇到似虎的驺虞,因其不害人伤抨而大怒不平。宝刀利剑不能发挥作用,被挂在墙上,悲愤吼啸如雷敏。

泰山之下,妇人哭声。官家有程,吏不敢听。

泰山脚下,虎害复抨,今日又传来了妇人的哭声。官府虽然定有捕捉猛虎的限期,但衙吏们畏惧,不敢听从。

舂:冲也。

抨:弹也。一作“强弩”。一作“烹”。

生狞:凶猛;凶恶。举其头,可为城,掉其尾,可为旌,言其猛也。掉,举也。

黄公:汉代术士。

驺虞:传说中的义兽名。

牛哀:即猛虎。

尺刀:短刀。

雷鸣:宝刀啸吼也。

官家:旧时对皇帝的称呼。

程:期限。

此诗共十六句,分三部分。前六句开门见山写虎的凶恶。开始四句以赋的笔法说明戈也不能冲击它,弩也不能弹射它,乳孙哺子,相继为非。五、六两句极言其作恶之甚。当时藩镇拥兵自重,不听朝廷调度,不仅自署文武官吏,征收赋税,甚至以土地传之子孙,父死子握其兵权,企图夺取唐王朝的天下。由于各镇时有叛乱,藩镇和朝廷的战争以及藩镇之间的混战,此起彼伏,严重地破坏了生产,给人民带来无限痛苦。诗人以极大的愤慨面对现实,捕捉住事物最突出的本质特征,以此喻象建立起可感的形象,指摘时弊,切中要害。

中间四句紧承上面的意思指出,有法术能制虎的黄公都怕遇见它,而它看见具有虎形却不食生物的仁义之兽驺虞,心里还感到不舒服,嗔怪驺虞的无用。这是诗人以独特的感受与典型客观事物有机融和创造出来的“猛虎”形象。李贺生活在如上所述的社会环境中,藩镇为害之烈,在他的视觉、听觉、触觉以及头脑中都印象极深。这里不直说虎如何伤人,也不去说虎如何凶猛,而是从别人对它的反应上做出鲜明有力的表现,然后再用仁兽驺虞与它两相矛盾着的因素加以申述,既说明了它的残虐,更指出了它“非仁德所能感化。“这种层次分明”,步步递进的高超的艺术表现力,起到了给人以深刻启示的艺术效果。

最后六句,前两句先说人有宝刀,但悬之壁间无以为用,不能以之除害,宝刀愤激不甘而作雷鸣。这两句诗感情色彩极其浓烈,寄托着诗人愤世的激情。王琦注云“刀作雷鸣似愤人不能见用之意”。李贺热切期望扫平藩镇,完成国家统一,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南园十三首》其五),但却遭到小人的排挤,沉沦下僚,前进无路,报国无门,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他热情的心里进发出愤怒的火花:“忧眠枕剑匣”,“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后四句把矛头直指官家。意思是说泰山之下有妇人一家死于虎口,官家虽然限期捕虎,但只不过是虚张声势的具文,官吏极怕“猛虎”,不敢去冒险。先从“妇人哭声”着墨,陈述人民在官家对虎无能为力,一味退避的形势下受害之深重,然后引到“吏不敢听”,指出他们不敢听官司之期限,创造出对强藩悍将畏之如虎的官家形象。前者写以妇人为代表的广大受难者,后者写以官家为代表的统治者,它们交织在一起显示出诗人正面现实,异常沉痛的心情。

这首诗古朴无华,意境深邃,用最经济浓缩的笔墨畅述胸怀,从各个侧面充分准确地刻画出猛虎可憎、可恶、可怕、可恨的形象,流露出诗人隐藏在内心深处炽热如焚,忧国悯时的极大痛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