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你好!欢迎来到学习娃,一起开启学习通关之路。
广告位
学习娃查询工具诗词 苏洵 心术
古诗
古诗大全

生字速查 部首拼音查字

苏洵

苏洵   sū xún

宋代诗人收录作品:96首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 本    名

    苏洵

  • 字    号

    字明允自号老泉

  • 所处时代

    宋代

  • 民族族群

    汉族

  • 出生地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

  • 出生时间

    1009年5月22日

  • 去世时间

    1066年5月21日

  • 主要作品

    《游嘉州龙岩》《九日和韩魏公》《云兴于山》《有骥在野》《有触者犊》等

  • 主要成就

    文学创作

  • 信    仰

    道教

心术

朝代:宋代 作者:苏洵 复制全文
wéi jiāng zhī dào dāng xiān zhì xīn
tài shān bēng qián ér biàn 鹿 xīng zuǒ ér shùn
rán hòu zhì hài dài
fán bīng shàng
suī dòng fēi dòng zhī wéi hài
ér jiāng yǒu suǒ cuò shǒu wéi shì
shì bǎi zhàn
fán zhàn zhī dào wèi zhàn yǎng cái
jiāng zhàn yǎng zhàn yǎng
shèng yǎng xīn jǐn fēng suì
yán chì hòu shǐ 使 gēng zhě suǒ
suǒ yǎng cái fēng kào ér yōu yóu zhī
suǒ yǎng xiǎo shèng
xiǎo cuò suǒ yǎng
yòng rén jìn suǒ wéi suǒ yǎng xīn
shì cháng huái 怀 ér jìn jìn yǒu yǒng
jìn yǒu tān suī bìng tiān xià
ér shì yàn bīng huáng zhī suǒ shí zhàn ér bīng dài
yǎng xīn zhàn ér shèng
yòng fán jiāng zhì ér yán
fán shì zhì
yán fàn shì jiē wěi ér tīng mìng
ān wéi shì
ér hòu zhī jiē fán bīng zhī dòng
zhī zhī zhǔ zhī zhī jiāng
ér hòu dòng xiǎn dèng ài zhuì bīng shǔ zhōng
fēi liú chán zhī yōng bǎi wàn zhī shī zuò
yǒu suǒ ér dòng zhī xián jiāng
néng bīng cháng ér yòu cháng
jiù jué fán zhǔ jiāng zhī dào
zhī ér hòu bīng zhī shì ér hòu jiā bīng
zhī jié ér hòu yòng bīng zhī
zhī shì zhī jié qióng
jiàn xiǎo dòng jiàn xiǎo huàn
xiǎo xiǎo huàn
rán hòu yǒu zhī huàn wéi yǎng ér ài zhě
tiān xià rěn zhī bǎi yǒng
jìng zhì bǎi dòng bīng yǒu cháng duǎn
gǎn wèn
zhī suǒ cháng chū ér yòng zhī
jiāng xiào zhī suǒ duǎn
ér zhì zhī jiāng qiáng jiǎo
nài yuē
zhī suǒ duǎn kàng ér bào zhī
shǐ 使 zhī ér què zhī suǒ cháng
yīn ér yǎng zhī shǐ 使 zhī xiá ér duò zhōng
yòng cháng duǎn zhī shù yáng shèn sān wén fàn juàn èr yǐn luó jīng
àn guō zhòng huì yún yòng bīng chí zhòng wéi guì
gài zhī zhī xiān wéi shèng
dài zhī shèng bǎi zhàn bǎi shèng zhī shù
hán fàn zhòng yān èr gōng zài hán gōng zhàn
fàn gōng rán yuē wéi zhī liàn bīng xuǎn jiāng fēng duì ér
zhèng lǎo quán zhī lùn yáng shèn sān wén fàn juàn èr yǐn sòng jǐng lián
lǎo sūn
chuàn bǎo zhēn guī jiān cuò ér duàn
wén nán xué wéi lǎo quán shù piān jìn zhī
xīn shù piān zhī lèi shì yáng shèn sān wén fàn juàn èr yǐn yáng shēng ān
piān zhōng fán duàn xiāng shǔ
rán xiān hòu wěn yóu zhì xīn ér yǎng shì
yóu yǎng shì ér shěn shì yóu shěn shì ér chū
yóu chū ér shǒu bèi duàn xiān míng
jǐng jǐng yǒu zhàng zhī shàn biàn huà zhě
máo kūn táng sòng jiā wén chāo wén zhōng duō míng yán dàn duàn duàn wéi zhī jié
gài àn bīng chuán ér chū zhī zhě fēi tōng piān kāi zhī wén
guò gǒng wén píng zhù juàn wén jué sūn · · móu gōng piān
ér wén cǎi guò zhī wèi sūn zhī jiǎn qiē
chéng fēi yòu
tōng piān zhú duàn wéi ér céng yǒu qiǎn shēn
gài yóu zhì xīn ér yǎng shì yóu yǎng shì ér shěn shì
yóu shěn shì ér chū yóu chū ér shǒu bèi
zhú duàn xiāng shēng ér xià màn
zhì míng yán shuò lùn luò bēn
shú zhī gēng zēng cháng rén zhì shí cài zhù wén píng zhù zhèng quán juàn jiǔ
piān dài zhōng zhǐ jiā zhī qiáo chǔ gōng gōng zhàng
qiě jīng bīng xué jiàn
chǔ cái tiáo hóu wén guān zhǐ juàn shí piān zhú jié wéi duàn
fēi piàn shǒu wěi lùn rán xiān hòu wěn
yóu zhì xīn ér yǎng shì yóu yǎng shì ér shěn shì
yóu shěn shì ér chū yóu chū ér shǒu bèi
duàn xiān míng jǐng jǐng yǒu
wén zhī shàn biàn huà lín shū píng jiā yòu
wéi shì shì zhòng yǒng
yǎng ér ài shì jiāng yǎng yǒng zhī dào
èr suī sūn néng guò
shàn yòng bīng zhě shǐ 使 zhī suǒ
yǒu suǒ shì suǒ
zhī zhī yǒu suǒ shì
zhī zhì bài chǐ chuí dāng měng
fèn ér cāo shǒu
biàn ér què rén zhī qíng
zhī zhě jiāng
tǎn ér àn jiàn huò gǎn
guān zhòu jiǎ bīng ér qǐn
tóng wān gōng shā zhī shàn yòng bīng zhě xíng
néng xíng yǒu
  • 诗词译文
  • 诗词注解
  • 诗词赏析
  • 诗词背景
  • 简析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作为将领的原则,应当首先修养心性。必须做到泰山在眼前崩塌而面不改色,麋鹿在身边奔突而不眨眼睛,然后才能够控制利害因素,才可以对付敌人。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军事崇尚正义。如果不合乎正义,即使有利可图也不要行动。并非一动就有危害,而是因为后来将有不能应付的事情发生。只有正义能够激愤士气,用正义激愤士气,就可以投入一切战斗。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馀勇,欲不尽则有馀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作战的措施大致是:当战争尚未发生的时候,要积蓄财力;当战争即将发生的时候,要培养战斗力;当战争已经打起来的时候,要培养士气;当战争已经取得胜利的时候,就要修养心性。小心谨慎地设置报警的烽火,严格认真地在边境巡逻放哨,使农民无所顾忌,安心耕种,这就是积蓄财力的做法。用丰盛的酒食等物慰劳战士,让他们悠闲自在,养精蓄锐,这就是培养战斗力的做法。取得小的胜利,要使战士感到更加紧迫;受到小的挫折,要让战士得到更大的激励,这就是培养士气的做法。使用战士要注意不让他们完全实现自己的欲望,这就是修养心性的做法。所以战士们常常积蓄着怒气,心中怀有欲望却不能完全实现。怒气没有消除干净就有余勇可贾,欲望没有完全实现就将继续追求,所以即使吞并了天下,战士也不厌恶打仗。这就是黄帝的军队经历了七十次战斗也不懈怠的原因。如果不修养心性,战士们打了一次胜仗后就不能继续作战了。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将领要聪明而严厉,战士要愚昧。聪明就不可预测,严厉就不可冒犯,所以战士们都把自身完全交出来听从命令,怎么能不愚昧呢?惟其战士愚昧,然后才能跟他们一道舍生忘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大凡出动军队,要了解敌方的君主,了解敌方的将领,然后才能够在危险的地方出兵。魏将邓艾率兵伐蜀汉,从阴平小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用绳子拴着士兵从山上坠下深谷,如果不是蜀汉后主刘禅昏庸无能,那么百万大军也可以坐而捆绑擒获。邓艾本来就对刘禅轻慢,所以才出兵于危险之地。因此,古代的良将,能用大军去试探敌人的强弱、虚实,同时也用敌人的反应来衡量自己,这样就可以决定行动方针了。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作为主将的原则是:明白道理然后可以出兵,了解形势然后可以增兵,懂得节制然后可以用兵。明白道理就不会屈服,了解形势就不会丧气,懂得节制就不会困窘。见了小利益不轻举妄动,遇上小祸难不回避。小利益、小祸难不值得辱没我的本领,然后才能够应付大利益、大祸难。只有善于蓄养本领又爱惜自己军队的人,才无敌于天下。所以一忍可以抵御百勇,一静可以控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军队自有长处和短处,无论敌我都如此。请问:我方的长处,我拿出来运用,敌人却不与我较量;我方的短处,我隐蔽起来,敌人却竭力与我对抗,怎么办呢?回答道:我方的短处,我故意显露出来,使敌人心生疑虑而退却;我方的长处,我暗中隐蔽起来,使敌人轻慢而陷人圈套。这就是灵活运用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的方法。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馀矣。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要使战士们没有什么顾忌但有所依靠。战士们没有什么顾忌,就知道牺牲了也不值得可惜;有所依靠,就知道不至于一定失败。手握一尺长的鞭子,面对着猛虎,敢于奋力呐喊而挥鞭打击;空着手遇上了蜥蜴,也会吓得面容变色连连后退,这是人之常情。懂得这个道理,就可以带兵了。假如赤身露臂但手握着剑,那大力士乌获也不敢逼近;要是头戴着盔,身穿铠甲,靠着武器而睡觉,那小童也敢弯弓射杀了。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利用各种条件来巩固自己;能够利用各种条件来巩固自己,那就威力无穷了。

治心:指锻炼培养军事上的胆略、意志和吃苦的精神等。

麋:麋鹿,鹿类的一种。

左:附近。

瞬:眨眼。

制:掌握。

上:通“尚”,崇尚。

怒:激发。

烽燧:即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白天放烟叫“烽”,夜间燃火叫“燧”。

斥堠:古代用来瞭望敌情的土堡,这里指放哨、瞭望。

犒:犒赏,旧指用酒食或财物慰劳将士。

优游:闲暇自得的样子。

挫:挫折,这里指打了败仗。

厉:激励。

并天下:兼并天下。

黄帝:传说中我国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相传曾在战争中多次取胜,打败了炎帝、蚩尤,成为部落联盟的领袖。

殆:通“怠”,懈怠。

欲:应该。

智:有智慧。

严:有威严。

委:委屈。

缒:系在绳子上放下去。

刘禅:三国时蜀后主,小名阿斗,刘备之子,公元223年至263年在位。

侮:轻视、轻侮。

尝:试探,检验。

节:节制。

沮:沮丧。

辱:玷污。

技:本领。

支:经得起,对付得了。

校:较量。

角:角斗。

抗:高,引申为突出地。

暴:显露。

却:退。

狎:轻忽。

堕:落。

蜥蜴:一种爬行动物,形似壁虎,俗称“四脚蛇”。

袒裼:脱衣露体。

乌获:战国时秦国的大力士,相传能力举千钧。

胄:盔。衣,都用作动词。

据兵:靠着兵器。

以形固:指利用各种有利形势来巩固自己。以,凭借,利用。形,各种有利的形式和条件。固,巩固。

“心术”一词,含义较复杂。《管子》有《心术》篇,以虚静之说讲养心治国之道。苏洵《心术》,讲将领的心理修养,制下待敌之道,以及运思、机权之术。

文章第一段论“将”:“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治心,就是心理修养。作者认为,主将的心理品质最重的有二:第一,超人的镇定,临大事而不乱。“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第二,极度的沉静,能有效地排除一切干扰,“糜鹿兴于左而目不瞬”。能如此,就能把握利害得失,能够抵御敌人。苏询讲智与严,这些属于智能与品德修养,但他认为镇定和沉静的心理素质更为重要。这就是“大将风度。”

第二段论“兵”:“凡兵上义”。上义就是崇尚正义,“不义,虽利勿动”,把正义性作为军事行动的准则,如非义举,那就“胜有所不取,败有所不避”。尚义之说,自占而有,但苏询并非重复迁阔之论,他是义利统一论者,认为“义利、利义相为用,天下运诸掌矣”。他是从利的目的出发提出尚义原则的,因为背义逐利的战争只能获一时之利,最终将弄到“不可措手足”的地步,那就大不利了。依义而行,则可尽天下之大利。因为“惟义可以怒士”,要以“义”来激励士兵,“十以义怒,可以兴战”,正义之帅将无敌于天下。

第三段论“战”:“凡战之道”有四养:“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四养之说,显然有“讥时之弊”的意义。宋王朝积贫积弱,原因很多,而下能“使耕者无所顾忌”,兵冗而供给贫乏,用人“赏数而加于无功”,都是重要原因。他提出的四养的办法正是:“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这四养中,最重要的是“养心”培养和保持士兵积极的心理状态、高昂的战斗意志。“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暗合了管理学适最刺激、不断刺激的理论。不断刺激,则能保持士气而有“余勇’,适量刺激,则时常有所追求而有“余贪”,士兵永远保持旺盛的斗志,“故虽并天下,士不厌兵”,这就是“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的道理。反之,“不养其心,一战而胜”。士兵既骄且怠,“不可用矣”。

第四段论“兵有长短”,谁都想用长避短以避实击虚。但战争是双方的事,“吾之所长,并出而用之,彼将不一与我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我角,奈何?”兵有奇正,兵不仄诈,苏询认为,要用用长避短之正,需设暴短阴长之奇:“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苏询认为,暴短阴长才能达到用长避短的目的。

第五段论“善用兵者”要使部队“无所顾”、“有所恃”,打仗才能勇敢。一切有利条件如地形之固、兵器之利都是“所恃”,凭所侍可以坚定斗志,鼓舞士气,正如一个人,“尺捶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有恃则勇,无恃则怯,“人之情也”。这是事物的一个方面。如果以为“有所恃”而麻癣涣散,其“所恃”将不可恃,这也如正一个人,袒裼而按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善用兵者注意发挥有利条件的精神作用,以振起军心,巩固阵容,这就是“以形固”,能用有利的形势巩固自己,“则力有余矣”。这是苏询对用兵应“有所恃”而不可只有恃的辩证认识

战争中运思之术,文章提出两点:一是避实击虚和暴短阴长的辩证思号,一是“有所恃”和“以形固”的辩证关系。

北宋建国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因而实行中央集权制度,解除节度使的权力,派遣文臣做地方官,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由皇帝直接控制禁军,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为了防范武将军权过重,严令将帅不得专兵,甚至外出作战,也必须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将官经常轮换,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致使军队没有战斗力。这样的措施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是也造成军事上的衰颓。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到北宋中期,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北宋政府实不限制兼并的政策,土地集中现象严重,贵族占有大量土地,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的专制腐败,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和西夏上贡大量银两以及商品。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也就是说当时的北宋四周环伺,政策上求和,积贫积弱,他花了很大精力研究古今兵法私战例,《权书》十篇就是他这时期系统研究战略战术间题的军事专著,这篇文章是其中的一篇。

  本文是《权书》(苏洵的一组策论,共十篇)中的一篇,逐节论述用兵的方法,分治心、尚义、养士、智愚、料敌、审势、出奇、守备等八个方面,而以治心(即将帅的思想与军事素养)为核心,所以标题叫“心术”。其中包含着一些朴素的辩证法观点,但也有诸如“怀其欲而不尽”、“士欲愚”之类的封建权术。全篇段落分明,井井有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