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你好!欢迎来到学习娃,一起开启学习通关之路。
广告位
学习娃查询工具诗词 曹雪芹 嘲顽石幻相
古诗
古诗大全

生字速查 部首拼音查字

曹雪芹

曹雪芹   cáo xuě qín

清代诗人收录作品:202首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祖籍存在争议(辽宁辽阳、河北丰润或辽宁铁岭),出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贫病无医而逝。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甲申(1764年)初春之说。

  • 本    名

    曹雪芹

  • 别    称

    曹雪芹

  • 字    号

    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

  • 所处时代

    清代

  • 出生地

    江宁(今南京)

  • 出生时间

    约1715年5月28日(康熙五十四年四月二十六日)

  • 去世时间

    约1763年2月12日(乾隆壬午除夕)

  • 主要作品

    《葬花吟》《西江月》《金陵十二钗又副册——晴雯》《红楼梦十二曲——虚花悟》《红楼梦十二曲——喜冤家》等

嘲顽石幻相

朝代:清代 作者:曹雪芹 复制全文
liàn shí huāng táng yòu xiàng huāng táng yǎn huāng
shī yōu líng zhēn jìng jiè huàn lái qīn jiù chòu náng
hǎo zhī yùn bài jīn cǎi kān tàn shí guāi guāng
bái shān wàng xìng shì fēi gōng hóng zhuāng
  • 古诗简介
  • 翻译
【注释】:

[评介]曹雪芹笔下的“顽石”,是含有深意的,《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它不仅反映了作者巧妙的艺术构思,而且曲折地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块“顽石”,原是妇女娲氏补天之时所炼成,后来剩下未用的,弃在大荒山青埂峰下。因为“无才补天”,便“幻形入世”。“顽石幻相”表面指的是“通灵宝玉”,实际指的是贾宝玉。“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女娲炼石补天的事情都是荒唐的,更何况这块“无才补天”的“顽石”,又能有什么作为呢?封建社会这个“天”,已经残破不堪,是无法再“补”了。“失去本来真面目,幻来新就臭皮囊”。这块顽石已经失去了它“补天”的真面目,贾宝玉已经成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叛逆者,靠他来“补天”,更是荒唐不可能的事情。这个封建社会已到了末日,氯数衰败,时运不济,所谓“金玉良缘”只能破产,这是无法挽回的历史规律。在这样的环境中,“公子与红妆”又能有什么好的下场呢?结局只能是“白骨如山”,一切皆空。这样的结局,一方面无情地反映了封建末世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也明显地流露出了作者因找不到出路,而产生的悲观厌世的思想情绪。

【注释】:

[评介] 曹雪芹笔下的“顽石”,是含有深意的,《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它不仅反映了作者巧妙的艺术构思,而且曲折地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块“顽石”,原是妇女娲氏补天之时所炼成,后来剩下未用的,弃在大荒山青埂峰下。因为“无才补天”,便“幻形入世”。“顽石幻相”表面指的是“通灵宝玉”,实际指的是贾宝玉。“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女娲炼石补天的事情都是荒唐的,更何况这块“无才补天”的“顽石”,又能有什么作为呢?封建社会这个“天”,已经残破不堪,是无法再“补”了。“失去本来真面目,幻来新就臭皮囊”。这块顽石已经失去了它“补天”的真面目,贾宝玉已经成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叛逆者,靠他来“补天”,更是荒唐不可能的事情。这个封建社会已到了末日,氯数衰败,时运不济,所谓“金玉良缘”只能破产,这是无法挽回的历史规律。在这样的环境中,“公子与红妆”又能有什么好的下场呢?结局只能是“白骨如山”,一切皆空。这样的结局,一方面无情地反映了封建末世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也明显地流露出了作者因找不到出路,而产生的悲观厌世的思想情绪。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