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你好!欢迎来到学习娃,一起开启学习通关之路。
广告位
学习娃查询工具汉语词典
汉语词典
汉语词典

汉语词语拼音 汉语解释

词语知识

上一个:素幅

下一个:幞囊

幞头

【拼音】: fú tóu
【注音】: ㄈㄨˊㄊㄡˊ
【结构】: 幞(左右结构)头(独体结构)
【繁体】: 襆頭
  • 解释explain
  • 词语造句
词语解释
一种古代男子用的头巾。以丝娟裁成方巾,方巾四角下垂四长带,用来裹发,盛行于唐代。幞头[fútóu]⒈古代男子用的一种头巾。
引证解释
⒈古代一种头巾。古人以皂绢三尺裹发,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项,故称“四脚”或“折上巾”。至北周武帝时裁出脚后幞发,始名“幞头”。初用软帛垂脚,隋始以桐木为骨子,唐方以罗代缯。帝服则脚上曲,人臣下垂。五代渐变平直。宋制有直脚、局脚、交脚、朝天、顺风等式样。惟直脚为贵贱通服,皇帝或服上曲。参阅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巾幞》、宋沉括《梦溪笔谈·故事一》、《宋史·舆服志五》、明王圻《三才图会·衣服二》、清俞正燮《癸巳存稿·幞》。引唐张鷟《游仙窟》:“十娘即唤桂心,并呼芍药,与少府脱鞾履、叠袍衣,阁幞头,掛腰带。”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七:“偏带儿是犀角,幞头儿是乌纱。”《儒林外史》第四二回:“应天府尹大人戴着幞头,穿着蟒袍,行过了礼。”⒉襆頭:即幞头。古代包头软巾,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也称四脚、折上巾。参见“幞头”。引《隋书·礼仪志七》:“故事,用全幅皁而向后襆髮,俗人谓之襆头。”《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天福八年》:“﹝楚王希范﹞作九龙殿,刻沉香为八龙,饰以金宝,长十餘丈,抱柱相向;希范居其中,自为一龙,其襆头脚长丈餘,以象龙角。”
网络解释
幞头幞头,又名折上巾、软裹,是一种包裹头部的纱罗软巾。因幞头所用纱罗通常为青黑色,也称“乌纱”,俗称为“乌纱帽”。幞头是中国隋唐时期男子的普遍服饰。
综合释义
古代一种头巾。古人以皂绢三尺裹发,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项,故称“四脚”或“折上巾”。至北周武帝时裁出脚后幞发,始名“幞头”。初用软帛垂脚,隋始以桐木为骨子,唐方以罗代缯。帝服则脚上曲,人臣下垂。五代渐变平直。宋制有直脚、局脚、交脚、朝天、顺风等式样。惟直脚为贵贱通服,皇帝或服上曲。参阅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巾幞》、宋沉括《梦溪笔谈·故事一》、《宋史·舆服志五》、明王圻《三才图会·衣服二》、清俞正燮《癸巳存稿·幞》。唐张鷟《游仙窟》:“十娘即唤桂心,并呼芍药,与少府脱鞾履、叠袍衣,阁幞头,掛腰带。”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七:“偏带儿是犀角,幞头儿是乌纱。”《儒林外史》第四二回:“应天府尹大人戴着幞头,穿着蟒袍,行过了礼。”襆頭:即幞头。古代包头软巾,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也称四脚、折上巾。《隋书·礼仪志七》:“故事,用全幅皁而向后襆髮,俗人谓之襆头。”《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天福八年》:“﹝楚王希范﹞作九龙殿,刻沉香为八龙,饰以金宝,长十餘丈,抱柱相向;希范居其中,自为一龙,其襆头脚长丈餘,以象龙角。”参见“幞头”。
汉语大词典
古代一种头巾。古人以皂绢三尺裹发,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项,故称“四脚”或“折上巾”。至北周武帝时裁出脚后幞发,始名“幞头”。初用软帛垂脚,隋始以桐木为骨子,唐方以罗代缯。帝服则脚上曲,人臣下垂。五代渐变平直。宋制有直脚、局脚、交脚、朝天、顺风等式样。惟直脚为贵贱通服,皇帝或服上曲。参阅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巾幞》、宋沈括《梦溪笔谈·故事一》、《宋史·舆服志五》、明王圻《三才图会·衣服二》、清俞正燮《癸巳存稿·幞》。唐张鷟《游仙窟》:“十娘即唤桂心,并呼芍药,与少府脱靴履、叠袍衣,阁幞头,挂腰带。”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七:“偏带儿是犀角,幞头儿是乌纱。”《儒林外史》第四二回:“应天府尹大人戴着幞头,穿着蟒袍,行过了礼。”襆头:即幞头。古代包头软巾,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也称四脚、折上巾。《隋书·礼仪志七》:“故事,用全幅皂而向后襆发,俗人谓之襆头。”《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天福八年》:“﹝楚王希范﹞作九龙殿,刻沉香为八龙,饰以金宝,长十馀丈,抱柱相向;希范居其中,自为一龙,其襆头脚长丈馀,以象龙角。”参见“幞头”。
国语辞典
幞头[pútóu]⒈一种古代男子用的头巾。以丝娟裁成方巾,方巾四角下垂四长带,用来裹发,盛行于唐代。引《新唐书·卷二四·车服志》:「幞头起于后周,便武事者也。」《儒林外史·第四二回》:「应天府尹大人戴著幞头,穿著蟒袍,行过了礼,立起身来,把两把遮阳遮著脸。」
其他释义
①古代男子用的一种头巾。
幞头

梁雄打量来人,二十七八年纪,身高一米七上下,面皮白净,锦袍革带,直角幞头黑油靴,一身官吏打扮,颇有几分威仪。

一个中年人,头戴着麻青幞头,身穿着暗朱色圆领窄袖元宝绸袍,腰里面束着一根走禽叠嶂翠玉带。

一边说一边开门,一个头戴垂翅软幞头,身穿灰蓝色直裰的干瘦身材、约莫二十五六岁的男子站在门外,脸上挂着谦卑的笑。

既然是三品带刀侍卫,而且奉旨钦差,就算不穿戴二梁冠冕,素银飘带,练鹊紫绶,森黑幞头的官袍,起码也应该穿着红织金彪常服。

钱小乙依然蓝色直裰,头戴垂翅软幞头,抖擞精神,撩袍上了讲台,清了清嗓子,手拿醒木重重“啪”。

御龙直着一脚指天一脚圈曲幞头,穿红方胜锦袄子,执御从物,如金交椅、唾盂、水罐、果垒、掌扇、缨绋之类,在后相随。

官员的衣服分为朝服,祭服,公服和常服,今日来是开科,便都穿着公服,头戴幞头而不是乌沙。

明人沈德符《野获编》中:“宋人画《熙陵幸小周后图》,太宗戴幞头,面黔色而体肥,周后肢体纤弱,数宫人抱持之,周后作蹙额不胜之状”。

御龙直着一脚指天一脚圈曲幞头,穿红方胜锦袄子,执御从物,如金交椅、唾盂、水罐、果垒、掌扇、缨绋之类,在后相随。(查字典https://www.chazidian.com造句幞头造句)

梁雄打量来人,二十七八年纪,身高一米七上下,面皮白净,锦袍革带,直角幞头黑油靴,一身官吏打扮,颇有几分威仪。[查字典https://www.chazidian.com/zj-159548/]

更多 >>

字义分解

1.〔幞头〕古代 男子束发用的头巾。

2.同“”。

tóu

[ tóu ]

1.人身最上部或动物最前部长着口、鼻、眼等器官的部分。

2.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剃~。梳~。平~。分~。你的脸形留这种~不合适。

3.物体的顶端或末梢:山~。笔~儿。中间粗,两~儿细。

4.事情的起点或终点:话~儿。提个~儿。这种日子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儿啊!

5.物品的残余部分:布~儿。蜡~儿。铅笔~儿。

6.头目:李~儿。他是这一帮人的~儿。

7.方面:他们是一~儿的。心挂两~。

8.第一:~等。~号。

9.领头的;次序居先的:~车。~马。~羊。

10.姓。

[ tou ]

1.(~儿)名词后缀。 a)接于名词性词根:木~。石~。骨~。舌~。罐~。苗~。b)接于动词词根:念~。扣~。饶~。嚼~儿。看~儿。听~儿。c)接于形容词词根:准~。甜~儿。

2.方位词后缀:上~。下~。前~。后~。里~。外~。

趣味知识

  •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1、进入页面;2、修改密码;3、填报须知;4、查看个人基本信息;5、志愿类别选择;6、填写志愿和修改志愿;7、填写或修改志愿结束后,单击页面底部的[保存并提交]按钮,则所填写的志愿数据将得到保存,保存即表示该批次志愿已经提交。

  • 新疆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新疆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新疆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新疆高考志愿填报方式:1、建议考生上网填报志愿前,先将选报的志愿填写到志愿草表上。2、登录指定网页后输入信息。3、首次登录后必须修改密码。4、选择批次填报志愿。5、检查核对。6、保存志愿信息后退出。

  • 北京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北京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北京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1、考生用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系统。2、阅读承诺书并确认。3、进入填报页面。4、点击要填写的批次,进入志愿填写页面。5、如果考生在填报过程中需要修改志愿者信息,可以在指定时间内进行自愿修改。6、考生自愿验证正确后,安全退出系统。7、各阶段自愿填写完成后,系统将关闭3小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