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你好!欢迎来到学习娃,一起开启学习通关之路。
广告位
学习娃查询工具汉语词典
汉语词典
汉语词典

汉语词语拼音 汉语解释

词语知识

上一个:考道

下一个:考满

考课

【拼音】: kǎo kè
【注音】: ㄎㄠˇㄎㄜˋ
【结构】: 考(半包围结构)课(左右结构)
【简体】: 考课
【繁体】: 考課
  • 解释explain
  • 词语造句
词语解释
1.检查收成。2.按一定的标准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核,以决定其升降赏罚。3.指征敛的优等。4.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优劣,分别等差,决定升降赏罚,谓之“考课”。5.指考核学生的成绩。考课[kǎokè]⒈按一定的标准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核,以决定其升降赏罚。
引证解释
⒈按一定的标准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核,以决定其升降赏罚。引章炳麟《国故论衡·论式》:“晋世杜预议攷课,鎦毅议罢九品中正……皆可谓综覈事情矣。”1.检查收成。《国语·周语上》“耨穫亦於籍”三国吴韦昭注:“言王亦至於籍考课之。”汪远孙《国语发正》:“《孟子》:‘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考课,即省敛也。”⒉指征敛的优等。引唐白居易《杜陵叟》诗:“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徵求考课。”⒊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优劣,分别等差,决定升降赏罚,谓之“考课”。引《东观汉记·张酺传》:“﹝刺史﹞考课众职。”《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自长以上,考课迁用,转以能升。”《旧唐书·职官志二》:“凡考课之法,有四善: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善状之外,有二十七最。”明丘濬《大学衍义补·正百官严考课之法》:“本朝以百官考课之法,属之吏部,内外官皆以三年为一考,六年再考,九年通考,始行黜陟之典,是则有虞之制也。”⒋指考核学生的成绩。引《新唐书·选举志上》:“吏民子弟学艺者,皆送于京学,为设考课之法。”
网络解释
考课所谓“考课”,包含着两种意义:一是考,就是考察自中央至地方各级官吏在其任职期间执行国家法令的具体表现;二是课,就是依照国家的行政计划进行督课。总的说,考课就是国家依照所颁布的法令和行政规则,在一定的年限内,对各级官吏进行考核,并依其不同表现,区别不同等级,予以升降赏罚。所以考课制度又与官吏的铨选任用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封建社会里,考课制度各个朝代都有其不同的特点——或详或略,或严或驰。唐代的考课已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政治制度了。
综合释义
按一定的标准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核,以决定其升降赏罚。章炳麟《国故论衡·论式》:“晋世杜预议攷课,鎦毅议罢九品中正……皆可谓综覈事情矣。”检查收成。《国语·周语上》“耨穫亦於籍”三国吴韦昭注:“言王亦至於籍考课之。”汪远孙《国语发正》:“《孟子》:‘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考课,即省敛也。”指征敛的优等。唐白居易《杜陵叟》诗:“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徵求考课。”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优劣,分别等差,决定升降赏罚,谓之“考课”。《东观汉记·张酺传》:“﹝刺史﹞考课众职。”《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自长以上,考课迁用,转以能升。”《旧唐书·职官志二》:“凡考课之法,有四善: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善状之外,有二十七最。”明丘濬《大学衍义补·正百官严考课之法》:“本朝以百官考课之法,属之吏部,内外官皆以三年为一考,六年再考,九年通考,始行黜陟之典,是则有虞之制也。”指考核学生的成绩。《新唐书·选举志上》:“吏民子弟学艺者,皆送于京学,为设考课之法。”
汉语大词典
按一定的标准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核,以决定其升降赏罚。章炳麟《国故论衡·论式》:“晋世杜预议考课,镏毅议罢九品中正……皆可谓综覈事情矣。”(1).检查收成。《国语·周语上》“耨穫亦于籍”三国吴韦昭注:“言王亦至于籍考课之。”汪远孙《国语发正》:“《孟子》:‘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考课,即省敛也。”(2).指征敛的优等。唐白居易《杜陵叟》诗:“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徵求考课。”(3).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优劣,分别等差,决定升降赏罚,谓之“考课”。《东观汉记·张酺传》:“﹝刺史﹞考课众职。”《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自长以上,考课迁用,转以能升。”《旧唐书·职官志二》:“凡考课之法,有四善: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善状之外,有二十七最。”明丘浚《大学衍义补·正百官严考课之法》:“本朝以百官考课之法,属之吏部,内外官皆以三年为一考,六年再考,九年通考,始行黜陟之典,是则有虞之制也。”(4).指考核学生的成绩。《新唐书·选举志上》:“吏民子弟学艺者,皆送于京学,为设考课之法。”
其他释义
1.按一定的标准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核,以决定其升降赏罚。
考课

西汉时期,官僚制度逐步发展,选官、考课、退休等制度进一步完善,这些都导致官僚阶层社会地位发生变化。

尽管如此,魏晋北朝制定的考课法仍具有积极意义。

对西方文官制度和中国古代官员考课制度作简要回顾和归纳。

阶级是圣朝大例,考课亦国之恆典,至于自炫求进,窃以羞之。

学校教育丧失了独立性,从教学内容到学生的考课,都以科举入仕为宗旨。

适逢新任道台德明抵琼,闻讯大喜,便亲临书院督察和考课,觉得“奎星亭卑小湫隘,非所以焕文明而腾士气”,遂筹资扩建。

北周时期更有人主张用儒家的标准来加强考课

远在战国晚年,已有一大批中国古代的乌托邦主义者,在提倡选贤与能,在提倡考课与铨叙,其用意在规定一项政府用人之客观标准。

人口增殖也是地方官考课的主要标准,人多力量大,人口多赋税就多,兵员更充足,国家就强盛。

在唐宋两个朝代,考课制度的形式、方法、程序、法规等都有了迅速的发展并使考课制度走向成熟。

更多 >>

字义分解

kǎo

(1)(动)考试:期~|他~上大学了。

(2)(动)检查:~察|~勤。

(3)(动)推求;研究:思~|~古。

(4)(名)(死去的)父亲:先~|如丧~妣(像死了父母一般)。

(1)(名)有计划的分段教学:上~|下~|星期六下午没~。

(2)(名)教学的科目:这学期共有五门~。

(3)(名)教学的时间单位:一节~。

(4)(名)教材的段落:这本教科书共有二十五~。

(5)(名)某些机关、学校、工厂等的行政单位:秘书~|会计~。

(6)(名)旧时赋税:国~|完粮交~。

(7)(动)征收(赋税):~税。

(8)(名)占卜的一种:起~。

趣味知识

  •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1、进入页面;2、修改密码;3、填报须知;4、查看个人基本信息;5、志愿类别选择;6、填写志愿和修改志愿;7、填写或修改志愿结束后,单击页面底部的[保存并提交]按钮,则所填写的志愿数据将得到保存,保存即表示该批次志愿已经提交。

  • 新疆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新疆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新疆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新疆高考志愿填报方式:1、建议考生上网填报志愿前,先将选报的志愿填写到志愿草表上。2、登录指定网页后输入信息。3、首次登录后必须修改密码。4、选择批次填报志愿。5、检查核对。6、保存志愿信息后退出。

  • 北京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北京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北京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1、考生用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系统。2、阅读承诺书并确认。3、进入填报页面。4、点击要填写的批次,进入志愿填写页面。5、如果考生在填报过程中需要修改志愿者信息,可以在指定时间内进行自愿修改。6、考生自愿验证正确后,安全退出系统。7、各阶段自愿填写完成后,系统将关闭3小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