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你好!欢迎来到学习娃,一起开启学习通关之路。
广告位
学习娃查询工具新华字典
新华字典
新华字典

生字速查 部首拼音查字

热门搜索:

【拼音】: shòu

【笔画】:11

【结构:】:左右结构

【部首:】:

【注音:】:ㄕㄡˋ

【笔顺编号:】:55134434554

【姓名学:】:常用字,多用男性

【字意五行:】:

【部外笔画:】:8

【字型分析:】:左右结构

上一个:

下一个:

十一

笔顺

1

撇折

撇折

2

撇折

撇折

3

提

4

撇

5

点

6

点

7

撇

8

点

9

横撇

横撇

10

横撇

横撇

11

捺

基本解释

(名)一种用来系官印或勋章等的彩色丝带。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糸(),受声。本义:丝带。古代用以系佩玉、官印等。绶带的颜色常用以标志不同的身分与等级) 同本义

绶,绂维也。——《说文》

绂谓之绶。——《小尔雅》。按,绶者,组带之大名。

掌帷幕幄帟绶之事。——《周礼·幕人》。司农注:“组绶所以系帷也。”

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礼记·玉藻》

古者君佩玉,尊卑有序。及秦,以采组连结于繸,谓之绶。——《董巴舆服志》

守邸与共食,食且饱,少见其绶。——《汉书·朱买臣传》

怀黄金之印,结紫绶于要。——《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2) 又如:绶带(系印信用的佩带);绶笥(盛印绶的箱箧);绶囊(古代官吏系在腰间盛绶的口袋);绶花(花名。蔓生如绶,故名)

康熙字典

綬【未集中】【糸部】 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8画

《廣韻》殖酉切《集韻》《韻會》《正韻》是酉切,𠀤音受。《說文》綬韍,維也。《玉篇》綬,組也,綸紱也。《急就篇註》綬,受也,所以承受印環也。亦謂之璲。《後漢·輿服志》韍佩旣廢,秦乃以采組,連結於璲,光明章表,轉相結受,故謂之綬。《漢官儀》綬,長一尺二寸,法十二月,廣三尺,法天地人也。

《周禮·天官》幕人掌帷幕幄帟綬之事。《註》綬,組綬,所以繫帷也。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承呪切,音授。義同。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綬【卷十三】【糸部】

韍維也。从糸受聲。植酉切

说文解字注

(綬)韍維也。韍古文作市、韠也。韍維、謂所以維韍者。釋器曰。璲、瑞也。此謂玉瑞也。又曰。璲、綬也。郭云。卽佩玉之組。所以連繫瑞者。因通謂之璲。古者韍佩皆系於革帶。佩玉之系謂之璲。俗字爲繸。又謂之綬。韍之系亦謂之綬。爾雅渾言之。許析言之。言韍可以該佩也。謂之綬者、韍佩與革帶之閒有聯而受之者。故曰綬。玉藻曰。天子佩白玉而玄組綬。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組綬。大夫佩水蒼玉而純組綬。世子佩瑜玉而綦組綬。士佩瑌玟而縕組綬。孔子佩象環五寸而綦組綬。是其制也。司馬氏輿服志曰。五伯迭興。戰兵不息。於是解去韍佩。畱其係璲。以爲章表。故詩曰。㻆㻆佩璲。此之謂也。至秦乃以采組連結於璲。光明章表。轉相結受。故謂之綬。漢承不改。夫大東所言。其時未嘗去玉。綬見玉藻、爾雅。非至秦漢乃有此名。古之所謂綬者璲也。秦漢之縌也。秦漢之所謂綬者、所以代古之韍佩也。非古之綬也。然則許曰綬、韍維也。又曰組、綬屬也。此古之綬也。又曰縌、綬維也。緺、綬紫靑色也。綸、靑絲綬也。此秦漢之綬也。秦漢改韍佩爲綬。遂改綬爲縌。此名之遷移當正者也。从糸。受聲。殖酉切。三部。

辞典解释
【绶】的解释(来源:辞典修订版)
基本字义

读音:
shòu
怎么读:

  • 名词 系在玉饰或印信上的丝带。  【组词】:「印绶」、「紫绶」。《文选.孔稚珪.北山移文》:「至其纽金章,绾墨绶,跨属城之雄,冠百里之首。」
【绶】的解释(来源:辞典简编版)
基本字义

读音:
shòu
怎么读:

  • 系玉饰或印信的丝带。  【组词】:印绶、紫绶
百科解释
本义:丝绸。古代用以系佩玉、官印等。绶带的颜色常用以标志不同的身分与等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