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你好!欢迎来到学习娃,一起开启学习通关之路。
广告位
学习娃查询工具新华字典
新华字典
新华字典

生字速查 部首拼音查字

热门搜索:

【拼音】: qiān

【笔画】:14

【结构:】:上下结构

【部首:】:

【注音:】:ㄑㄧㄢ

【笔顺编号:】:44511221343112

【字意五行:】:

【部外笔画:】:10

【字型分析:】:上下结构

【繁简对应:】:

上一个:

下一个:

十四

笔顺

1

点

2

点

3

横撇

横撇

4

横

5

横

6

竖

7

竖

8

横

9

撇

10

捺

11

撇

12

横

13

横

14

竖钩

竖钩
基本解释

(1)(动)〈书〉拔:斩将~旗。

(2)(动)〈书〉撩起;揭起。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寒省声。本义:拔取)

(2) 同本义

搴,取也。——《广韵》

搴旗四麾。——《后汉书·杜笃传》

斩将搴旗之士。——《史记·刘敬叔孙通传》

寡人不席而坐地,二三子莫席,而子独搴草而坐之,何也?——《晏子春秋》

搴大旗者。——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3) 又如:搴旗(拔取敌人军旗);搴须(拔胡须);搴条(拔取树枝)

(4) 采摘

搴芙蓉兮木末。——《楚辞·九歌·湘君》

(5) 又如:搴芳(采摘花草);搴取(采摘);搴采(采摘);搴撷(采摘);搴揽(摘取,采取)

(6) 举

士大夫虽也搴着大旗拥护精神文明。——朱自清《航船中的文明》

(7) 通“褰”。撩起

搴裳访古。——卢照邻《释疾文》

(8) 又如:搴涉(提衣涉水);搴裳(犹褰裳。提起衣裳);搴帷(撩起帷幕)

康熙字典

搴【卯集中】【手部】 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10画

《集韻》《韻會》𠀤丘虔切,音愆。取也。一曰縮也,拔也。與攓同。《史記·河渠書》搴長茭兮沈美玉。《前漢·季布傳贊》身履軍搴旗者數矣。《註》謂勝敵拔取旗也。《楚辭·九歌》搴芙蓉兮木末。

姓。漢將搴揚。

《正韻》苦堅切,音牽。義同。

《唐韻》《正韻》九輦切《集韻》《韻會》九件切,𠀤音蹇。同㩃。亦拔取也。俗作𢷘。

草名。《爾雅·釋草》搴柜朐。

《集韻》已仙切,音鸇。引取也。互見㩃攓二字註。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㩃【卷十二】【手部】

拔取也。南楚語。从手寒聲。《楚詞》曰:“朝㩃批之木蘭。”九輦切〖注〗朝㩃阰之木蘭。

说文解字注

(㩃)拔取也。南楚語。莊子至樂篇。攓蓬而取之。司馬注曰。攓、拔也。方言曰。攓、取也。南楚曰攓。又曰。楚謂之攓。从手。𡫾聲。九輦切。十四部。㩃攓二通。又音騫。楚辭曰。朝㩃阰之木蘭。阰各本作批。今依韵會。與楚辭合。但說文無阰字耳。句見離騷。王逸曰。搴、取也。阰、山名。

辞典解释
【搴】的解释(来源:辞典修订版)
基本字义

读音:
qiān
怎么读:

  • 动词 拔取、采取。《楚辞.屈原.九歌.湘君》:「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汉书.卷六二.司马迁传》:「攻城野战,有斩将搴旗之功。」
  • 动词 扛举。《西游记.第六零回》:「没奈何,只得搴在肩上,找旧路而回。」
  • 动词 揭、撩。晋.陶渊明〈闲情赋〉:「搴朱帏而正坐,泛清瑟以自欣。」唐.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山房〉诗:「林卧愁春尽,搴帷览物华。」
  • 名词 姓。如汉代有搴扬。
百科解释
搴芙蓉兮木末。——《楚辞·九歌·湘君》又如:搴芳(采摘花草);搴取(采摘);搴采(采摘);搴撷(采摘);搴揽(摘取,采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