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你好!欢迎来到学习娃,一起开启学习通关之路。
广告位
学习娃查询工具诗词 徐琦
古诗
古诗大全

生字速查 部首拼音查字

徐琦

徐琦   xú qí

宋代诗人收录作品:1首

徐琦(1385—1453),字良玉,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出生在宁夏卫(今宁夏银川市)。祖籍是钱塘(今浙江杭州市)。因为他的祖父犯了王法,被朝廷发配到宁夏戍守边疆,全家跟随来到宁夏,就以宁夏为籍贯,成了宁夏人。徐琦自幼聪明过人,读起书来过目不忘,被人们称赞为“塞上神童”。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二十三岁的徐琦在乡试中以优秀的成绩考取举人。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年仅二十七岁的徐琦在全国会考中再以优异的成绩高中进士,成为明代宁夏的第一位进士。

  • 本    名

    徐琦

  • 所处时代

    宋代

  • 出生地

    宁夏银川市

  • 去世时间

    1453年

  • 主要作品

    《濒死自悼》

  • 主要成就

    明代宁夏的第一位进士、兵部尚书

  • 诗人作品
  • 生平
  • 逝年
  • 出使安南
  • 名誉
  • 人物轶事
  • 徐琦治蟹
  • 《濒死自悼》
    每说天兵出守疆,忽闻劲敌犯睢阳。火焚郡邑人民苦,血染江淮鬼物伤。忠报君恩名不朽,孝随亲死义难忘。皇天后土宜知鉴,白日英魂腾剑光。
    查看详情 >>
更多作品

徐琦一生最大的亮点,就是他是明朝一位出色的外交家。在考取进士以后,他在朝廷担任过行人司的行人(行人司是主管皇帝颁布诏书、册封宗室等重大事件的官府),为兵部员外郎。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升任为右通政。通政使司,简称通政司,是明清时期收受、检查内外奏章和申诉文书的中央机构,正长官是通政使。徐琦担任的通政使司的右通政,是通政司的副长官(近似时下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副部级),是中央政府的四品官。在任间,他曾跟随正使、礼部侍郎章敞出使安南(今越南北部地区),主要任务是册封黎利为安南国王。作为第一次出使外国的外交官,在外交事务中,一方面坚持原则,他支持章敞,对安南黎利的不友好接待提出批评,指出,对外交使臣的不尊敬,就是对大明朝廷的不尊敬,黎利理屈词穷,只得跪拜下坐,以礼相待。另一方面,他也能够注意团结安南臣民,特别是保持大国使节的清廉形象,拒绝接受安南方面给他们的赠物,不辱外交官的使命,受到安南人的尊敬和好评。正使章敞对徐琦的表现非常满意,回国后向朝廷报告,徐琦被升任为兵部右侍郎(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

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三月二十二日,徐琦病逝于任所,终年六十八岁。明代宗封赠他太保荣衔。后来,安南使臣出使明朝时还常常对中国官员说:“我们安南的草木都知道徐琦的名字!”徐琦家乡宁夏镇的官民为徐琦建立了一个牌坊,上面写着“司马”二字,表示纪念。

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明朝与安南发生摩擦;朝廷任命徐琦为正使,让他持节再次出使安南。当时安南国王黎利已经去世,黎利的儿子黎麟即位为国王。新王对两国关系有所疑虑,犹豫不决,走向不明。徐琦到达安南以后,主动拜会新国王黎麟,耐心地向他分析双方关系的利弊祸福,说服并感动了黎麟。新王还决定铸造代身的金人进贡给明朝,向明朝皇帝表示尊敬,使明朝和安南重新友好相处,在中安关系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徐琦这次作为正使身份出使安南期间,仍然和第一次一样,拒收安南赠送的一切礼物,继续保持外交使臣的清廉形象,受到安南国王、大臣们的尊敬,在安南享有很高的威信。这与有的使臣看到安南多宝物,就设法假公济私捞取好处而让安南人看不起的行为形成鲜明的对照。徐琦第二次出使胜利回国以后,明宣宗非常高兴,马上召见徐琦,在皇宫设宴席招待他,并给了他丰厚的赏赐。为了表彰徐琦的功劳,特别撤销了原来对他祖父发配宁夏守边的处罚,恢复了徐家一门在宁夏的民籍。

徐琦的官声、人品受到朝野的一致赞扬,仕途也很顺利,后来当上了陪都南京的兵都尚书(相当于国防部长),他位高仍不忘民众。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在他担任兵部尚书时,朝廷要将调出南京的军队家属几万人由南京迁到北方去,军队和家属都不愿离开南京,军心不稳,徐琦向皇帝上书,提出动迁几万家属,人心动摇,恐怕会出大事。皇帝接受徐琦意见,没有让军队家属北迁,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大动荡。他在做兵部尚书时,发现全国边远地区设立的军屯卫所没有儒学教育机构,这样,边地的官兵子弟失去了享受平等教育的机会,也就失去了通过科举考试谋出路的机会,因此造成边地官兵不安心守卫,边防不得巩固,于是徐琦又向朝廷上书,朝廷批准了他提出的在全国卫所地区仿照内地州县设立儒学的建议,使全国边疆卫所地方(包括宁夏在内)都普遍开办正规学校,这对发展边疆文化,培养边疆建设人才,促进国防巩固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斗岩南麓的牌轩下村,相传古时徐氏祖先受封“二州刺史”,在此建牌轩一座,因村落于牌轩下故名。然村中确实出过一位名贤。时海南岛尚未开化,徐在任十来年间,倡导内地服饰,教以婚丧礼俗,颇有政绩。至今,“徐琦公治蟹乱的故事”广为流传。

明正统十二年(1447),徐琦公赴海南岛崖州任知州。他见百姓田地荒芜,多以打捞小鱼小虾为生,便探究竟?原来海南岛荒凉,蛇虫百脚飞鸟,虫走兽行,海里海蟹大如小脚桶,日里夜里爬上岸来。其壳硬如石,两把蟹钳似两把铡刀,老百姓所种庄稼,不久便被海蟹齐根钳光,乡民惊恐,以为是“蟹怪”作乱。日久天长,田地渐荒。徐琦公决心治服蟹乱。其身边有一班诸暨老乡,中有两个铁匠,便连夜打了十多把两齿铁扎,又在海边搭建高台,旁边安装好镬灶。那日一早,附近百姓赶来看稀奇,只见知州大人坐于高台,一班诸暨人严阵以待。忽然,一群群海蟹耀武扬威爬上岸来,“滋啦滋啦”吐着水泡,摇动铡刀似的蟹钳,眼睛脱灵灵弹出,一派吓人场景。百姓渐渐退让,把目光转向知州大人,看其如何发落。只见徐琦公一抹胡子一声号令,十来个诸暨壮汉飞快冲过去,一铁扎一只,尽力朝蟹背上掘去,又把铁扎反背肩头,那海蟹只好悬空跳舞了。这辰光,镬里水已烧滚,大家把蟹一只只甩到镬里,灶下柴爿烧得呼呼作响。没多时,徐琦公“啪”地立到台前:“众位乡亲,蟹不是精怪,蟹肉很鲜,勿信,本官亲自来尝。”他走到镬旁,“叭”一记拗落一只蟹钳,用剑劈开,露出雪白雪白的肉。擎着蟹脚到百姓跟前张扬一番,便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并喊大家来吃。一班诸暨老乡连忙围上去,你一只,我一瓣,酱油酸醋钵头里蘸蘸,“叭啧叭啧”吃得津津有味。身边的几位官员,也心惊肉跳地去吃。徐琦公又吩咐手下人拎几只给百姓尝尝,胆小的连忙退让,几个大胆的一拍胸脯,眼睛一闭,伸出舌头,舔了舔蟹肉,笑得眯起眼睛:“真鲜!”说着,大家嚼了起来。从此,百姓不再怕蟹了。徐琦又教大家打两齿铁扎,海蟹躲进洞里,也可以掘出来。吃蟹的人越来越多,海蟹便再也不敢上岸作乱了。蟹乱治毕,徐琦公派人从家乡诸暨运来种籽,教百姓种好田地,崖州百姓的日子也一天天好了起来。卸任后,大家为念其恩德,把两齿铁扎称“蟹钳锄”,直到现在,蟹背上还有两个疤,便是蟹钳锄掘过后留下的印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