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你好!欢迎来到学习娃,一起开启学习通关之路。
广告位
学习娃查询工具诗词 杜甫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
古诗
古诗大全

生字速查 部首拼音查字

杜甫

杜甫   dù fǔ

唐代诗人收录作品:1000首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本    名

    杜甫

  • 别    称

    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杜草堂、老杜、诗圣

  • 字    号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 所处时代

    唐代

  • 民族族群

    汉族

  • 出生地

    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

  • 出生时间

    先天元年(712年)

  • 去世时间

    大历五年(770年)冬

  • 主要作品

    《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江南逢李龟年》《恨别》《古柏行》等

  • 主要成就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家,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复制全文
háng shī 湿 tíng shǐ sàn
dōng wēn wén ruì zài rén yuǎn luàn
dēng dùn shēng céng yīn qīng chū gāo àn
驿 lóu shuāi liǔ xiàn guō qīng yān pàn
chuān jìn qióng zhuàng guān
shān yuǎn jiāng guāng màn
shāng shí kuì kǒng guó tóng wáng càn
shēng piāo líng suǒ yǒu jiē tàn
  • 古诗简介
  • 翻译
  此自射洪之通泉而作也。鲁訔曰:《地理志》:通泉县,在梓州东南百三十里,去县十五里有佳山水,俗号沈家坑,公至此眺览山水而作。《旧唐书》:通泉,汉广汉县地,隋县也。《寰宇记》:通泉山,在县西北二十里,东临涪江,绝壁二十余丈,水从山顶涌出,下注涪江。《新书》:大历二年属遂州一月。按:唐通泉县,今并入射洪县。

  溪行衣自湿①,亭午气始散②。冬温蚊蚋集③,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④,敬倾出高岸⑤。

  (此记山行之迹。晓行沾雾,至午方收。蚊蚋集,见地暖。凫鸭乱,见境幽。登顿、欹倾,来路崎驱也。)

  ①刘孝威诗:“溪行暗难开。”庾信诗:“山深云湿衣。”②《天台赋》:“羲和亭午,游气高褰。”③刘伶诗:“蚊蚋归丰草。”④登顿,登而且顿。谢灵运诗:“山行穷登顿。”江淹诗:“曾阴万里生。”⑤《诗》:“高岸为谷。”

  驿楼衰柳侧①,县郭轻烟畔②。一川何绮丽③,尽日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此记驿前之景。从驿望郭,通泉已近也。川自山而注江,故见其骑丽。远寂寞,遥望悠然。夕滋漫,晚照增辉。)

  ①谢脁诗:“衰柳尚沉沉。”②何逊诗:“轻烟淡柳色。”③刘桢诗:“绮丽不可忘。”

  伤时愧孔父①,去国同王粲②。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未叙己情,见山水不足以舒忧也。此章,前二段各六句,末段四句收。)

  ①杜修可曰:孔子叹凤、泣麟,皆伤时之意。②赵次公曰:汉献帝西迁,王粲之荆州依刘表。其《七哀》诗云:“西京乱无象,豺虎方构患。复弃中国去,远身适荆蛮。”

-----------仇兆鳌 《杜诗详注》-----------

此自射洪之通泉而作也。 鲁訔曰:《地理志》:通泉县,在梓州东南百三十里,去县十五里有佳山水,俗号沈家坑,公至此眺览山水而作。《旧唐书》:通泉,汉广汉县地,隋县也。《寰宇记》:通泉山,在县西北二十里,东临涪江,绝壁二十余丈,水从山顶涌出,下注涪江。《新书》:大历二年属遂州一月。按:唐通泉县,今并入射洪县。

溪行衣自湿①,亭午气始散②。冬温蚊蚋集③,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④,敬倾出高岸⑤。

(此记山行之迹。晓行沾雾,至午方收。蚊蚋集,见地暖。凫鸭乱,见境幽。登顿、欹倾,来路崎驱也。)

①刘孝威诗:“溪行暗难开。” 庾信诗:“山深云湿衣。”②《天台赋》:“羲和亭午,游气高褰。”③刘伶诗:“蚊蚋归丰草。”④登顿,登而且顿。 谢灵运诗:“山行穷登顿。” 江淹诗:“曾阴万里生。”⑤《诗》:“高岸为谷。”

驿楼衰柳侧①,县郭轻烟畔②。一川何绮丽③,尽日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此记驿前之景。从驿望郭,通泉已近也。川自山而注江,故见其骑丽。远寂寞,遥望悠然。夕滋漫,晚照增辉。)

①谢脁诗:“衰柳尚沉沉。”② 何逊诗:“轻烟淡柳色。”③ 刘桢诗:“绮丽不可忘。”

伤时愧孔父①,去国同 王粲②。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未叙己情,见山水不足以舒忧也。此章,前二段各六句,末段四句收。)

①杜修可曰:孔子叹凤、泣麟,皆伤时之意。②赵次公曰:汉献帝西迁,王粲之荆州依刘表。其《七哀》诗云:“西京乱无象,豺虎方构患。复弃中国去,远身适荆蛮。”
-----------仇兆鳌《杜诗详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