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你好!欢迎来到学习娃,一起开启学习通关之路。
广告位
学习娃查询工具诗词 戴叔伦 客夜与故人偶集/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古诗
古诗大全

生字速查 部首拼音查字

戴叔伦

戴叔伦   dài shū lún

唐代诗人收录作品:395首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常州)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

  • 本    名

    戴叔伦

  • 字    号

    字幼公,号不详

  • 所处时代

    唐代

  • 民族族群

    汉族

  • 出生地

    润州金坛(今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

  • 出生时间

    约开元二十年(732年)

  • 去世时间

    约贞元五年(约789年)

  • 主要作品

    《题稚川山水》《江乡故人偶集客舍》《三闾庙》《塞上曲》《调笑令》等

  • 主要成就

    地方官诗人代表

  • 信    仰

    道教

客夜与故人偶集/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朝代:唐代 作者:戴叔伦 复制全文
tiān qiū yuè yòu mǎn chéng què qiān chóng
hái zuò jiāng nán huì fān mèng féng
fēng zhī jīng àn què cǎo hán qióng
cháng kān zuì xiāng liú wèi xiǎo zhōng
  • 诗词译文
  • 诗词注解
  • 诗词赏析
  • 诗词背景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秋月又一次盈满,城中夜色深浓。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你我在江南相会,我怀疑是梦中相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蛩。

晚风吹动树枝,惊动了栖息的鸟鹊。秋草披满霜露,伴随着悲吟的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你我客居他乡,应该畅饮以排遣愁闷,留你长饮叙旧,只担心天晓鸣钟。

天秋:谓天行秋肃之气;时令已值清秋。

城阙:宫城前两边的楼观,泛指城池。

千重:千层,层层迭迭,形容夜色浓重。

会:聚会。

翻疑:反而怀疑。义同“反”。

风枝:风吹拂下的树枝。

惊暗鹊:一作“鸣散鹊”。

露草:沾露的草。

寒蛩:深秋的蟋蟀。

羁旅:指客居异乡的人。

长:一作“常”。

相留:挽留。

晓钟:报晓的钟声。

这首诗的首联和颔联写相逢,并交代了相聚的时间、地点。首联交代了时间(秋夜)和地点(长安),一个“满”字,写出了秋月之状。颔联则极言相聚的出其不意,实属难得。诗人作客在外,偶然与同乡聚会,欣喜之中竟怀疑是在梦中相遇。

一、二句“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颈联描写秋月萧瑟的景象。这两句紧紧围绕“秋”字写景,秋风吹得树枝飘摇,惊动了栖息的鸟鹊;

三、四句“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蛩。”秋季霜露很重,覆盖了深草中涕泣的寒虫,到处都能感觉到秋的寒意和肃杀,在渲染气氛的同时也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生活的凄清,以及身世漂泊和宦海沉浮之痛;含义深刻,写出自己与故友分别之苦,表现了诗人客居中的辛酸之情。故友的异乡羁旅生活都很凄苦,相逢不易,于是一起欢聚畅饮,长夜叙谈。

五、六句“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还作”和“翻疑”四个字生动传神,表现了诗人的凄苦心情。这两句充分表现了诗人惊喜交集的感情。

七、八句“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诗人又以害怕天亮就要分手作结。这二句中的“长”和“畏”二字运用得极为恰到好处,“长”字意谓宁愿长醉不愿醒来,只有这样,才能忘却痛苦,表现了诗人的颠沛流离之苦;“畏”字意谓害怕听到钟声,流露出诗人怕夜短天明,晨钟报晓,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心情,这一切充分表现出诗人对同乡聚会的珍惜和同乡深厚的友情。

全诗语言精炼,层次分明,对仗工整,情景结合,意蕴凄美。

此诗正写于作者江南入幕期间。由于职务所需,诗人经常外出办事,结果在一个秋天的夜晚,于江南某旅店之中,偶然遇见离别多年的同乡旧识,不觉满怀惊喜;但是相逢苦短,天亮又将分别,却不知下一次相会将在何时何地,这引起了诗人的满腹惆怅。于是诗人题诗与同乡告别,这篇作品遂得以问世。

Top